今天小編在網上搜索了一篇發布于5年前關于國內減壓閥行業的見解,放在現在看確實很有道理。大家可以參考下
“減壓閥聽起來很low,沒什么技術含量,往往讓人聯想到管道下水道,銹跡斑斑,臟臭笨大。但是事情往往不像你想象的那樣,可以先看看這貨,知道她賣多少錢嗎,2個蘋果7應該能換一個,如果需要售后服務維修,大概又是一個蘋果7的價格。
這貨其實個頭很小,跟青年婦女們健身用的最小號啞鈴差不多,閥體用316不銹鋼棒材機加工,里面是一些閥芯內件,彈簧,O型圈,橡膠膜片,結構并不復雜,原理類似水龍頭,通過閥孔開度調節流量從而控制管道壓力。那為什么這么一個小玩意賣給國內的電廠,煉油廠,化工廠就那么值錢呢?
因為我們國家的減壓閥廠以前還真做不出來,或者是真的沒人做!但是美國人做這玩意已經做了 一百年了,那會兒晚清剛剛壽終正寢,民國肇始,軍閥還在混戰,連共產黨都還沒出生呢。 一個工業產品做了一百年,品牌得成熟到什么地步,質量得多有保障,技術得有多過硬,我們可以用后腳跟想一想。那么產品的附加值,品牌溢價自然比后來的模仿者要高出一大節。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,同樣的一款調壓閥,美國人能賣到一千多美金,國產品牌只能買幾百人民幣,這中間絕逼不是產品性能差別。那差距在哪兒呢?作為一個強硬的技術派,我的回答是沒有差別,跟我國航空發動機的落后面貌相比,這玩意其實沒什么技術含量,材料就是普普通通的奧氏體不銹鋼,即使內件材質需要高強耐磨,那可選的材質也是
一大把,(航空發動機的耐高溫材料是真有差距),減壓閥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密封性能,材料沒問題,加工,裝配精度高一點,達到氣泡級密封是輕而易舉的。 那尼瑪差距到底在哪,就是因為他是美國品牌嗎?是的,外國的月亮就是圓,二三十年前,無論是民營還是國營的廠商,在模仿這樣的減壓閥的時候,都是一個不斷的試錯的過程,東西雖小,里面布滿了各種陷阱,進口閥用一年兩年沒有一點問題,我們的閥用不了倆月就漏,就得換,就得修,電廠敢隨便停車嗎,化工廠生產線一停損失就是幾百萬,就因為這么個小玩意調不了壓。那些采購部的人被罵得死去活來,誰也不敢再撿便宜買國產閥了。多花點錢買好質量的產品在工業領域是絕對沒錯的。在海上鉆井平臺更是不敢用劣質貨,直升機來回飛一趟運送技術人員的成本能買多少臺閥?因此過去二三十年,是進口減壓閥的黃金年代,在外企上班的
年輕人,一個個趾高氣揚,優越感爆棚!比一起畢業的同學早娶到老婆,早買房,早生二胎,連出國旅游也多會他媽幾個英文單詞。
但是如今,石油系統被肅貪,煤電行業萎縮,訂單斷崖式下墜,無論國產進口,大家都在艱難度日,外企員工脖子上的工作牌也都不帶了(誰還引以為榮啊),裁員裁得只剩總裁女秘書和前臺小甜甜了。恰在此時, 減壓閥行業有了希望。所有的國外大品牌幾乎都在大陸建廠,也就是說,他們像服裝業,汽車業,3C產業一樣,高價賣著made in china的產品。如果外資有序撤離,國內廠商完全有能力生產出價格減半,質量一模一樣,甚至略勝一籌的產品來。我不懂經濟學原理, 只是從行業的實際情況分析。”